高等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第四版严格日常管理,全文!中小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第四版)发布

来源:微言教育

为了进一步指导高等学校、中小学和托幼机构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近日,教育部、国家疾控局制定了高等学校、中小学和托幼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第六版)。 与教育微一起看《高等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第六版)》 ——

为全面落实党中央确定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针政策,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防进口、防内斥,坚持动态清零,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构综合配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方案(第九版),依据前五版高等学校疫情防控技术方案, 结合高等学校抗疫实际和应急处置经验,指导高等学校科学精准抗疫工作,优化调整抗疫防控措施,制定本方案。

一.开学前

(一)办学准备

1 .重视入学准备。 学校根据国内外疫情形势和所在地疫情防控政策要求,加强学校疫情监测综合分析和风险研判,做好新冠肺炎和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科学制定开工计划、疫情防控计划和应急预案,师生员工和学校公共卫生安全

2 .落实“四方责任”。 配合当地严格落实属地责任、行业部门主管责任、学校主体责任、师生员工自我管理责任。 高等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是学校抗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抗疫的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分管学校领导和有关学校领导是学校抗疫工作的重要负责人,协助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提前有序做好开学前学校抗疫各项准备工作。 学校所在地较多的学校,各校区要分别明确疫情处置负责人和工作职责,全面检查落实情况,确保疫情处置和常规工作有序推进。

3 .完善联防联控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卫生、健康、疾控部门和领导,推进与学校疾控机构定点医疗机构的沟通协调,将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纳入辖区统筹安排,建立辖区政府与辖区内高校“包联制”,将家属区纳入所在社区进行常态化防控卫生部门、疾控部门和机构提供专业指导和人员培训,形成教育、卫生健康、疾控和学校、社区、家庭、医疗机构“点对点”协作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业务指导、培训、巡查全覆盖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卫生健康和疾控部门安排专人定期检查评估,排查风险,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4 .细化防控方案。 学校防控工作人员要充分掌握当地防控要求、防控方案和医疗服务预案,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和师生来源特点,动态调整和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方案,细化各项防控措施,特别是搞好学生上学和新生入学方案,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学校医务室等要发挥与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的纽带作用。

5 .完善应急预案。 与属地社区、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和公安机关等联动对接,健全学校疫情防控机制,周密部署制定应急预案,完善应急保障措施,实现“点对点”“人与人”。 有针对性地开展疫情防控多场景、实训、应急演练,一旦发生疫情,应急预案各环节反应迅速,应急措施到位,隔离防护、现场扑杀、运输、移动、流动协调、封堵、治疗、疫情报告、健康监测、健康监测

6 .为防疫做准备。 提前准备口罩、消毒剂、洗手液、手套、防护服(隔离服)、非接触式测温设备等防疫物资储备,在学校内或周围设置位置相对独立、数量充足、符合隔离条件、管理规范的临时留观室,专人负责。

7 .彻底整治环境。 全面整治校园卫生环境,对教室、实验室、会议室、食堂、宿舍、图书馆、体育场馆和公共厕所等场所进行彻底的卫生清洁消毒、通风、垃圾清理,并按要求进行登记。 定期清洁校园内使用的空调通风系统和公共区域物体表面,并进行预防性消毒。 加强冷链食品外包装、邮件包裹预防性消毒,合理设置快递收发点。

8 .加强健康教育。 多渠道全方位开展肺炎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引导师生员工牢固树立“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 加强对高校党政领导干部、师生员工特别是重点部门工作人员的疫情防控政策、公共卫生专业知识、应急处置流程等方面的培训。

9 .仔细调查信息。 建立覆盖全体师生的健康监测制度,利用信息化技术,全面调查和动态掌握在校师生及其同居者连续7天的旅行信息和健康状况。

10 .加强监督检查。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卫生健康、疾控等部门加强对高校抗疫工作的监督检查,认真检查抗疫防控措施实施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立竿见影的改革,及时跟踪整改。

(二)师生员工准备

11 .报告健康状况。 开学前,进行连续7天的健康监测,如实向学校报告健康代码和核酸检测报告,并配合学校进行健康检查。 动态掌握当地和学校所在地疫情、防控规定。

12 .实行分类管理。 跨区返校的低风险区高校师生开学前必须持有48小时内(以报告出具时间为准)的核酸检测阴性证书,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按照属地要求,做好报到后的核酸检测工作。 师生返校后,出发地被认定为中高风险区域的,应当及时向学校及所在社区备案,并按照师生出发地疫情分级及学校所在地防控要求开展核酸检测。 不得对来自低风险区的师生员工采取集中隔离等“层层加码”措施。

二.上学途中防护

(一)上学途中携带足量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全程戴口罩,注意卫生,做好防护。 日程尽量定在家庭和学校两点。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尽量减少与其他人的接触和交流,与同乘人员尽量保持距离,避免聚集。 手部卫生,避免直接接触门把手、电梯按钮等公共设施,接触后及时清洁处理。

)三)上学途中出现疑似身体症状,主动报告,及时就近就医。 乘坐机场、车站、飞机、列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应当积极配合健康监测和防疫管理。

三.入学后

(一)学校管理要求

1 .落实主体责任。 完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压实学校传染病防控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重点落实学校因病缺课(工作)跟踪登记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复课证明检查制度,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2 .监测预警。 加强对新冠肺炎、流感等季节性常见传染病的监测、分析、预警和处置。 依托校、院(系、处等)、年级三级公办卫生工作网络,做好师生健康监测工作。 掌握师生动态,做好旷课、早退、旷课记录,坚持对因病缺勤、旷课的师生密切跟踪诊断结果和病情进展。

3 .加强校门管理。 全面控制进出校园,做到区域合理、专人负责、登记排查、记录齐全。 加强学校通勤车辆管理,全员进入学校时,必须严格核对身份,量体温,核对健康码,健康码和体温正常,戴口罩者进入。 加强对外销售配送和快递核查、登记和管理。 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便利的校门出入管理机制。 对进出的学校孔洞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围栏受损处、绿植围护处、矮墙等人员可以通过且无人值守的区域,及时修补、堵塞孔洞。

4 .加强公共场所管理。 实行校园公共区域卫生管理制度和消毒制度。 校园垃圾日产日清,对垃圾盛放容器进行清洁消毒。 使用空调时,必须保证空调系统的送风安全。 增加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尽量减少使用无自然通风的室内密闭空间。 学校在中高风险区域或全面封闭期间,应当增加公共区域的开关柜、水龙头、门把手、楼梯扶手、健身器材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频次。 校内大型建筑工地实施闭环管理,避免校外施工人员与校内师生交叉,施工人员进出校园参照本校师生员工进行管理。

5 .加强食堂卫生管理。 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强学校食堂卫生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 (教体厅函( 2023 ) 38号)要求,食堂餐桌设隔板,错峰就餐,排队等候时预留1米安全距离。 建立餐食、清洁消毒等食堂卫生管理台账。 严格执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原料从正规渠道来源,保证来源可追溯。 清洁消毒就餐区的桌椅、地板、餐具、厨具,及时收集处理餐厨垃圾。 学校将建立疫情防控应急机制,确保校园发生疫情时能及时保障学校师生的膳食需求。 开工前,食堂所有人都进行了体检,持证上岗。

6 .加强宿舍管理。 学生宿舍严禁外来人员进入,并安排专人负责宿舍卫生管理和检查,引导学生不在宿舍区聚集、不串门。 宿舍认真通风打扫,保持厕所和公共区域清洁,洗手设施运行良好,做好垃圾清扫和日常公共区域清洁消毒工作。

7 .进行应急演习。 高校入学后应当定期组织实施校园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应急预案。提高检查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即时反应能力,师生员工等对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度,及时整改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二)师生管理要求

8 .遵守校门管理。 师生应遵守学校校门管理规定,教师尽量做到家校两点一线流动,使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相对固定。 常态化防控期间加强师生进出校门管理,应急处置期间坚持不着急外出,因就医、求职、实习等原因确需进出校门的,应当履行相应手续。

9 .加强健康监测。 加强师生健康监测,出现疑似症状及时报告,按相关规定就医,不带病上课和工作。 在当地抗疫联控机构(领导小组、指挥部)的支持和保障下,组织师生员工开展核酸提取检测,对学校)楼)的维护、清洁、食堂等工作人员加强健康管理和健康监测,通过合理增加核酸检测频率,使抗原检测成为抗疫

10 .加强个人防护。 师生没有必要去出现本土病例的县(市、区、旗)或国外。 师生应在公共区域戴口罩,注意做好手部卫生,保持与他人的安全社交距离。 学校所在区(县)无中高风险区,师生上课可不戴口罩。 学校(楼)门维护、清洁、食堂等工作人员工作时,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的口罩,戴一次性手套。 食堂工作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保持清洁,定期洗衣服和消毒。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使用中药加强预防,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11 .落实健康教育。 鼓励学校配备健康教育教师,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校园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和技能等纳入健康教育内容和“入学第一课”,组织师生员工学习《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至少开展一次疫情防控培训。 定期进行师生抗感染知识技能培训,对师生进行抗原检测操作培训。提高师生防病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积极倡导各种形式的健身活动,形成锻炼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12 .关注心理健康。 学校配备了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为师生员工提供心理支持服务。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关注师生心理状况,合理安排心理服务专业、社工或志愿者,提供心理健康(咨询 )服务,及时引导师生员工的负面情绪。 强化危机识别和干预意识,健全心理干预机制。

13 .推进接种疫苗。 坚持知情同意、同意、自愿的原则,符合条件的18岁以上师生员工可尽快完成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基础免疫接种,并进行一次同源强化免疫或序贯强化免疫接种。

四.疫情监测

(一)关注疫情变化

及时关注学校所在地、全国其他地区疫情变化。 学校所在地发生本土新冠肺炎疫情或疫情风险等级提高时,要严格执行学校所在地疫情防控要求,立即激活疫情防控应急指挥体系,采取果断应急处置措施。 根据学校所在地疫情防控需要,可以暂时停止在线教育。 疫情控制后,应当在师生员工和校园公共卫生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按照学校所在地疫情联合防控体系的意见,及时恢复在线教育。

(二)加强监测预警

学校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严格实施师生健康监测、体温检测、早晚检测、因病缺课(出勤)跟踪登记等措施。 师生出现可疑症状时,学生应立即报告辅导员,教职工应立即报告所在单位,立即报告校医院(医务室),并按要求进行处置。

五.应急措施

发生健康代码异常时,师生员工应立即报告现居住地所在社区,并按社区员工要求完成流动调整、检测等转码应对程序,并将情况及时报告学校。 师生中有因新冠肺炎确诊、无症状感染者、疑似病例或密切接触者的,学校立即启动应急处置机制,2小时内报告所在地疾控机构,在属地卫生健康、疾控部门指导下,采取加强封闭管理、全员核酸检测、校内活动和场所管理等处置措施

出现1例以上校园感染者后,应分别于第1、2、3、7天进行全员核酸检测。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及时指导全校师生进行抗原检测,出现抗原检测阳性者,应当按照新冠肺炎疫情人员转运工作指南的要求,由急救中心转运至发热门诊所在医疗机构。 配合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做好校内传染源控制和管理工作,配合疾控机构开展快速全面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研判,科学准确划定风险区域和风险人员。 学校积极配合疾控机构等做好划定区域和风险场所的预控、复接排放,组织落实风险人员转运、隔离管理、核酸检测、健康监测等措施,根据污染情况和风险程度进行相应的环境和物体表面预防性消毒、随时消毒

加强应急保障,妥善解决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及时回应合理诉求和关切。

六.病愈返校

师生康复后或按期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按规定完成居家健康监测,核酸检测结果阴性后方可返校。 返校时,学校检查是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出具的相关证明。

原创文章,作者:自考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k021.com/24470.hrml

(0)
上一篇 2022年11月2日 下午9:14
下一篇 2022年11月2日 下午9:16

相关推荐